深度对话:未来,当中国孩子遭遇美国孩子

对话人:

 

邹睿,2001年赴美,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新泽西州,就职于一家数据软件服务公司。有两个儿子,老大名叫相相,2019年9月上七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中一年级,老二名叫荣荣,小学二年级。

 

 

 

刘寅斌,管理学博士,上海大学副教授,新浪微博传播顾问,春秋航空营销顾问,骏地设计独立董事,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总裁班、EMBA班及各类企业定制课程特聘教师,为数百家企业机构提供过咨询及培训服务。有一个两岁半的女儿刘小师。现居上海。

 

 

 

01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刘寅斌:邹睿,在你看来,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邹睿:对孩子的培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格的培养。而人格培养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三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格——正直、诚实和善良。这三种品格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至于孩子以后职业上有什么发展,父母没办法为他做决定,只能靠他自己,所以,从小就得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七岁之前,相相参加过很多体育项目,他打过4年棒球,踢过2年足球,练过1年滑冰,还短暂地打过一小段时间的篮球。我们的原则是:七岁之前,什么都可以玩,什么都可以试,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小朋友的兴趣到底在哪里。七岁之后,小朋友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自己的喜好。我们就把决定权,交给他,让他自己做决定,哪些项目继续玩下去,哪些项目可以停下来。

 

 

 

相相的选择让我们大跌眼镜,他没有选择棒球、足球,也没有选择滑冰、篮球,而是选择了他最不擅长的游泳。在游泳这个项目上,相相几乎毫无天赋,他花了差不多四年左右的时间,才勉强找到一点游泳的感觉。尽管如此,当相相决定只练游泳时,我和他妈妈还是非常干脆地告诉他,OK,没问题,你自己决定。

 

 

 

我和太太有个共识,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的事情,原则上我们绝不干涉。

 

在七年级之前,相相同时学着三件乐器:

—钢琴,从一年级学到六年级,每天练习45分钟

—吉他,从五年级开始学,每天练习30分钟

—笛子,从四年级开始学,每天练习15分钟

 

今年9月,相相上七年级后,发现学校增加了很多他感兴趣的新的课外活动,他都想去试一试,为此,他必须得放弃一门乐器。他跑来征求我和他妈妈的意见,我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决定,爸爸妈妈不参与。”

 

经过一番思考,相相选择了放弃钢琴。消息一宣布,相相的钢琴老师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钢琴老师的激烈程度,超过我的想象。钢琴老师非常生气地质问相相的妈妈:“你们怎么能让一个12岁的小孩自己做这么重要的决定?你们难道看不出,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吗?你们不怕以后会后悔吗?”

 

相相在钢琴上,确实比别的孩子有天赋,而且他已经练了很多年,半途而废,确实有点可惜。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归根到底,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不同阶段各种选择的结果。如何做出合理、有效和理性的决定,是所有人终其一生都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在我们看来,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是比练琴更重要的事。
 
 
作为家长,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非常有意识地对两个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孩子一生中的大部分选择,要靠己做决定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教做出正确的决定,以及做出决定后,必须自己承担因为这个选择而产生的后果和责任。我们家老大,无论是学钢琴、还是练游泳、打棒球,都是以这个大目标为前提,绝不仅仅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提高艺术修养。

 

02

美国教育体系最看重的素质是什么?

 

 

刘寅斌:邹睿,美国教育体系中,最看重培养孩子的哪些素质?

 

邹睿:

 

在我看来,美国教育体系特别看重的素质有这么几项:

 

——第一,健全的人格培养

 

——第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体育能力

 

——第四,爱的能力

 

 

 

首先,健全的人格培养

 

在美国的学校里,老师几乎从来不会用聪明(smart)这个词来表扬学生。

 

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告诉我,如果老师当众表扬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聪明,可能会给成绩不太好的其他孩子造成压力。对于表现优异的孩子,美国老师会夸奖孩子在某个项目或某个具体的课程表现得很棒,也会表扬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但绝不会直接表扬孩子聪明。有的人生来跑得快,有的人生来读书好,聪明只是人的天赋和天资,无需表扬。

 

同时,老师还会告诉其他孩子,按照什么方式去做,可以做得一样好。这样,既表扬优秀的孩子,也保护了后面的小朋友。

 

第二,团队协作能力 TEAMWORK

 

美国教育特别强调团队协作,这是中美两国教育理念上非常大的不同之处。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美国的教育总是喜欢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和各种活动。

 

由于对团队协作训练的格外重视,以至于,美国教育中有一种倾向,它会刻意淡化个体,尤其是相对优秀的人在团队中的贡献,它更强调所有的成员在团队中的互相合作。

 

通过各种方式,老师不断地提醒每个学生,不管你个人能力有多强,你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事情,只有协作,才能把一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程度。

 

相相所在的学校,每一年,全年级的学生都要打散,重新组班。今年,你跟这几个孩子一个班,明年,你会跟另外一群孩子一个班。在这样的机制中,孩子每年都会遇到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班级,大家从陌生到熟悉,这对培养社交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相相六年级毕业时,几乎认识全年级每一个孩子。

 

第三,体育能力

 

美国的学校建议,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要有30到60分钟的户外锻炼时间。我知道,这对中国孩子来说,太奢侈,中国孩子的作业实在太多了。

 

 

 

我们来试想一下,你每天6点半起床,7点多乘坐校车去上课。下午2点40分放学后,3点开始训练,4个小时的训练结束后,回家,吃饭,洗澡。饭后,还要接着做作业。美国的家庭作业虽然没有中国那么多,但每天在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后,人已经累得精疲力尽,还得继续做作业,这些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如果不是真喜欢,这种高强度的训练,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庭,都是巨大的折磨。

 

 

第四,爱的能力:深入人心的慈善训练

 

在美国,慈善活动深入人心。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以我们家为例,今年的美国春晚——美国橄榄球总决赛当天早上,我们一家人就和社区的朋友们一起,制作长面包,为本地生重病的孩子募捐筹款。

通过慈善活动,美国社会不断地向孩子们传递这样的理念:

首先,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其次,很多人虽然生而不幸,却活得格外坚强。

第三,被命运不公平对待的人都能如此加强,作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一点?

 

刘寅斌:上海交通大学的朱雪宏老师曾给我讲一个故事。小学的时候,一位同学的父母来接同学和她一起放学,在路边看到一位流浪者。通常,很多中国家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会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可是,朱雪宏老师的同学的父母却不太一样,他们对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让每个流浪汉都要有体面的工作,让他们活得和我们一样有尊严,好不好?”朱雪宏老师说,那是她见过的最好的家庭教育。那一刻,她一直记到今天。

 

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和美国教育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中式教育更重视“强者思维”,所有的资源,几乎都一股脑地向强者倾斜,相对弱小的个体,或者不发声的沉默人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很难得到足够的关注。

 

 

03

美国小学教育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什么?

 

 

刘寅斌:美国小学教育,还有哪些比较有特色,且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地方?

 

邹睿:

 

从我的观察来看,美国中小学有几个方面,很有特色。

 

特色1 讨论课

 

小学六年级,开始引入讨论课,也叫辩论课。课程中,每名学生都要扮演正方或者反方,就各种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特色2 阅读量大

 

美国教育非常强调阅读量和阅读的广泛性。美国普通人读书之多,读书量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特色3 学校的活动多

 

美国的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相相他们学校,每年的主要活动,我大致罗列了一下。

 

 

1. Science Fair(科学会展), 从4年级开始, 每年一次, 仅学校内部, 不分名次。自己选个与科学有关的题目,可一个人也可组队参加,做个海报,然后在一个大展厅里展示自己队的作品,并和别人交流。 

   

2. Odyssey of the mind(头脑奥林匹克), 从4年级开始, 每年一次,学校->地区->全国->国际。这是团队项目,也是国际赛事,中国也派队参加,国内肯定也很热。

 

3. Steam Tank Challenge (发明创造大赛), 1年级就可参加, 每年一次, 学校->地区->州。

 

4. Battle of the book (阅读比赛),从4年级开始, 给你10本书和几个月时间,读完组队参加比赛,问很多书的细节,最后分数高的获胜。

 

5. Spelling Bee (拼字蜜蜂), 只有5年级有, 学校->地区->全国。

 

6. History Bee (历史蜜蜂), 只有6年级有, 学校->地区->全国。

 

7. Pi day(圆周率日),给一个星期时间,看看你能背多少位,只有5年级有, 仅学校内部。

 

8. Culture Fair(文化节),抽一天晚上,自己做海报,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学校给个展厅,从幼儿园到6年级都可以参加。

 

 

 

9. 每年一次美国心脏协会组织的跳绳比赛,从幼儿园到6年级都可以参加,实际上是一次募捐活动,捐钱给美国心脏协会,帮助有心脏问题的小朋友。

 

10. 每年一次学校组织的捐书活动。

 

11. 每年一次的Hoagies for Hope的慈善募捐活动。

 

 

 

 

 

12. 每年一次的Talent Show(天才秀),才艺表演,从幼儿园到6年级都可以参加。

 

13. 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教师家长协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自愿者参加的募捐活动,以帮助穷人。

 

14. Father-Daugher Dance and Mother-Son Dance Night, 跳舞活动。

 

15. 每年一次的Transportation Appreciation, 感谢校车司机,写卡片,制作或购买小礼物。

 

16. 每年很多次的学校精神日,Hat Day, Crazy Hair Day,Sports Day, Pajama Day等等,Hat day就是戴各种各样的帽子,Crazy Hair Day可以做个怪异发型,有时候可以乱穿袜子,比如一样一只,然后上课的时候小朋友都脱了鞋看看别人的袜子,或者穿秋裤上学,就是给平时上课增加一点乐趣。

 

 

 

 

17. 每个班上有两个Room Parents, 由于一般担任Room Parents的都是妈妈, 所以也叫room妈。room妈主要负责班上的各种活动的组织,比如重大节日的聚会的食物的准备,捐助,志愿者的召集。 

 

18. 每年多次的消防演习。消防队到学校,讲解消防知识,并带领学生们,进行消防演习。

 

 

 

 

19. 每年,附近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会带着动物,来到课堂,给孩子们讲动物。

 

 

 

 

 

04

美国的中国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有什么焦虑吗?

 

 

 

刘寅斌:你们有什么焦虑吗?

 

邹睿:

 

我最大的焦虑是孩子们的中文教育

 

我特别想让两个小朋友把中文延续下去,哪怕不能写,至少能说能听。为此,我做了很多努力,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

 

 

对中国来说,美国教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美国教育同样也有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真的非常差!

 

很多人都听说过,美国人数学差,不得不说,他们确实差。我有次去加油站加油,2.99美元一加仑,我告诉加油的小伙子,加10加仑油。过了一会儿,小伙子加好油,走过来,满脸歉意地对我说:“先生,很抱歉,我不知道10加仑的油是多少钱,所以,自作主张,给您加了20美元的油。”没错,一个简单的乘法,美国加油站的小伙子,硬是算不出来。

 

美国数学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孩子,而是美国数学的教学大纲出了问题,根子上有毛病,完全就没教对。

 

 

我非常不赞成美国数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走都还没学会,就开始练跑,加减乘除都没弄清楚,就开始学别的了。这种教学体系,对学霸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很容易形成厌恶情绪。越不喜欢,越不练,越不练,就越差,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美国现在的大学招生体系对亚裔越来越不友善。如果未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亚裔学生在学业上的努力和成绩上的优势,会被种族和各种因素抵消,这对亚裔孩子们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的孩子,必须得更努力,更优秀,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出人头地。

 

05

当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遇,究竟谁会赢?

 

 

刘寅斌:在国内,教育的不断前置越演越烈。

 

去年,上海的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题目是《初战即决战》。这篇文章认为,在上海,教育竞争的关键阶段早已从高考、中考、小升初,前置到了幼升小。随着上海教育竞争的加剧,幼儿园升小学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只有进入好的小学,才有机会升入好的初中,进而进入好高中和好大学。文章最后的结论就是,初战即决战。越来越多的上海家庭,为了让小朋友在幼儿园升小学的首战中获胜,将小朋友送进各种各样的幼升小强化班,很多小朋友要在这种全日制的幼升小考前强化班里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训练。

 

“初战是决战”比起“日日是决战”来,又鸡血了不知道多少倍。

 

邹睿:国内的竞争过于激烈,超前学习已经成为教育恶性循环的常态。我曾和美国朋友讨论过超前学习这件事,美国朋友表示非常不理解。在他们看来,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学习不同的内容。有些内容,一个六岁的孩子可能要花整整一天,甚至两天、三天,才能理解,而一个九岁的孩子可能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全掌握。既然如此,为什么非得在六岁的时候,让小孩花费那么的精力,用去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到了九岁就能自然掌握的东西,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刘寅斌:美国孩子看着作业不多,事实上,一点也不轻松。中国孩子忙着做作业,忙着上补习班,美国孩子则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体育、慈善、阅读、社交和各种各样的活动上。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都不容易,只不过大家的时间花在了不同的地方,谁也没闲着。

 

不同的时间投入和不同的教育模式,代表着对未来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价值观。我坚信,在未来,中国小朋友的竞争对手绝不只是身边的同学和伙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定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各种层面上,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到了那个时候,你觉得究竟谁更容易赢?是每天做作业到深夜的?还是每天打球累的死去活来的?

 

邹睿:寅斌,你这个问题好大,一两句话真说不清楚。如果非要我现在就给出答案,我只能讲,很难说。因为变数太多,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都可能会是影响变量。

 

美国的底子很厚实,但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导致美国人口素质不断地发生变化,中产阶级大幅度缩水,吃福利的人数极度膨胀,再加上“政治正确”思想日益喧嚣尘上,美国明显在走下坡路。

 

这几年,美国每年发放大约110万份绿卡,只有10万左右给了高科技移民,其他的都给了各种类型的亲属移民。这和二战期间以及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的各国精英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奥巴马上台以来全面推行的非法移民庇护政策,更是让美国的移民质量雪上加霜。

 

刘寅斌:美国教育或者美国社会,自身的问题也很大?

 

邹睿:是的,有些问题,已经深入骨髓,造成的影响已不可逆转,或者说,要发生逆转,需要很长的时间。

 

刘寅斌:比如美国的数学教育?

 

邹睿:没错。另外,寅斌,这几年,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我们以前相比,是不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寅斌:在我看来,中国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核心还是应试教育,和我们30年前念书的时候,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几天前,我的一位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孙佳老师,在微信里发了一张照片——那是她正在念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的语文课文。女儿的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要求,当天晚上,请家长务必督促孩子把课文全文背诵,第二天一早要检查。我把孙佳老师的这张照片发给你看看。

 

 

 

邹睿:哦!

 

刘寅斌:邹睿,我不知道你读完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觉?

 

邹睿: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刘寅斌:那我说说我的感受。我在一字一句地读完这篇要求一年级小孩子必须背诵的课文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这文章,极其乏味无趣,食之无味,弃之不惜。我们那么可爱的小朋友,那么美好的时光,就在这种文字里泡一整天?大晚上的,还要吭哧吭哧地背这种无趣的东西?当然,对文字的感受,大家理解各不相同,这也许只是我的偏见。我问孙佳老师,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孙佳老师说,这都写的是什么呀,太没意思了!

 

可是,就是这么没意思的文章,无数的上海小朋友硬是吭哧吭哧,一字不落地全给背下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血脉传承,随便找出一篇文章来,也比这个强,背点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背这个?

 

我不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也不是小学语文老师,确实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但我是个写作者、阅读者和中文使用者,我至少能判断,这篇文章肯定没法打动我,或者,至少我认为,还有很多更值得背诵的东西。我们的小孩子,如果时间多到无法打发,那随便背什么都行,可实际上不是呀。小朋友们现在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还得花力气背这个,这算什么事呀?

 

 

邹睿:中国家长不容易。

 

 

刘寅斌:上海的小朋友除了背无聊课文,做数学题,还有很多玩法。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给我讲的另一个玩法,比背课文还别扭。

 

邹睿:复旦老师家背什么?

 

刘寅斌:我的这位朋友早年是中部某省的文科状元,著作等身。他家的孩子在上海一所非常有名的公办学校念书,明年小升初。现在,语文老师要求每天背诵一篇优秀小学生作文。

 

邹睿:为什么要背诵小学生作文?

 

刘寅斌:朋友说,儿子的语文老师是上海滩实力非常强的语文名师,多次参加小升初升学考试的命题和阅卷,教学经验丰富。在名师看来,考试现场写作文,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靠平时训练和临场发挥写作文的考法,完全是撞大运,根本没有理解透彻考试的真谛。

 

邹睿:考试的真谛是什么?

 

刘寅斌:考试要求的是一篇符合考试要求的作文,并不是测试你的语言水平和文字能力,所以,为了应付小升初的作文考试,大家只需要熟练背诵50-100篇他精选的小学生作文,考试时照搬,就能拿高分。

 

 

 

刘寅斌:纯粹从应试角度看,名师做得没错,甚至很棒。想想,我们20多年前,考GRE作文,雅思作文,不也是背了几百篇长文章吗?背的时候,谁管它文章好不好呀?更何况,我们还真分不清楚英文文章的好坏。新东方的老师要求背诵,我们执行就行了。

 

 

邹睿: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妥协?

 

刘寅斌:其实,他是有选择的。我曾经问过他,既然对公办教育体系这么不满意,那就不走这条路了呗?今天的社会这么开放,完全可以走国际化路线呀。

 

邹睿:没错,他怎么说?

 

刘寅斌:人家告诉我,国际路线有国际路线的问题。他和太太仔细做过评估,还是不想过早放弃高考这条路。综合来看,高考这条路的性价比还是最高的,尽管这个教育体系中存在着那么多问题。

 

邹睿:没错没错,哪里没有问题呢。这几天,我们聊天所提到的内容,只是我所在的州以及我所在的学区的情况。我所在的这个学区,在全美国来看,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其教育水准,至少代表了美国中等偏上的学区的水平。

 

美国也有很烂很差的学区,那里的糟糕程度,你简直无法想象。而恰恰是那些很差很烂的学校,却能从政府拿到最多的钱,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是,哪怕政府拨款再多,教育基础设施修得再好,那些学校的教学水平还是上不去。那些孩子就是不学,父母也一点都不在乎,反正有政府福利,不读书也有钱花,怕什么?在底层社会,美国的教育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

 

刘寅斌:哦,这样看起来,美国教育的问题,比中国教育的问题严重多了?

 

邹睿:所以,回到你最初的问题。对于未来,我个人觉得,不要那么悲观。中国人口基数那么大,总有出类拔萃的孩子。就这些孩子而言,他们和美国孩子拼,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这段时间,在你的朋友圈,我看到你的《创业人生》课堂,连续请过好几位90后的年轻小朋友,她们都非常优秀。我记得一个是在国际酒店集团负责数字营销,一个是复旦大学毕业,在香港管理着一支对冲基金?

 

刘寅斌:管理对冲基金的女生叫杨菁,在洲际酒店负责国际业务的女生叫杜晶,她们都出生于1990年。2014年,我曾做过一个项目,调研500强公司、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全球最著名企业中那些最出类拔萃的90后年轻人。杨菁和杜晶就是我调研的90后年轻人中的两位。

 

 

 

今年10月,杜晶和杨菁分别从吉隆坡和香港,专程飞来上海,来到我在上海大学的课堂上,分享她们的成长经历。

 

杨菁的职业生涯是这样的。

17岁,考入复旦大学。

 

17-21岁在大学修读两个专业——主修英文,辅修国际贸易。同时,在罗兰贝格、Towers Watson、罗氏诊断、汇丰银行、浦发银行实习,开始探索人生未来的方向。

 

21岁-23岁,上海,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公司BCG(波士顿咨询)前合伙人的助手,为顶级私募基金华平做医药项目投资顾问。

 

23岁,上海,摩根大通投资银行。

 

25岁,香港,经过13轮面试,加入高盛。

 

27岁,香港,离开高盛,加入ich Foundation,成为一名对冲基金经理,管理5千万美金的全球医药股票投资组合,年化回报超过20%,连续跑赢 MSCI医药指数。

 

 

杜晶的职业生涯是这样的:

23岁,天津,天津丽笙酒店微博专员,社会化媒体营销主任

 

24岁,上海,上海丽笙酒店电子营销经理

 

25岁,新加坡,卡尔森酒店集团亚太区高级数字营销经理

 

27岁,马来西亚,洲际酒店集团区域数字营销总监(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地区)

 

 

邹睿:这两个女生,在你看来,有什么共同点吗?

 

刘寅斌:杜晶和杨菁,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女生,一个热情奔放,另一个温润婉约。要说共同点,倒还确实有相似之处。

 

第一,独立判断能力。

 

大学毕业后,杜晶的家人曾经帮她安排进一家国有企业,才上班几天,她就忍受不了那种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的日子,于是,立马辞职。“我不喜欢这种整天无所事事的工作,而且,它确实养活不了我。那么,每多待一天,都是浪费。”杜晶说。

 

杨菁说,从15岁那年起,妈妈就经常跟她讨论,将来是不是从事金融领域的工作。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家里的姐姐们都在从事金融工作,干得都不错,你不比姐姐们差,肯定能干得更好。杨菁说,这的推理完全不合逻辑。金融行业是个好行业,没错,姐姐们干得很好,也没错,我不比姐姐们差,可能也没错,但是错就错在推导上,这三条怎么就能推导出我就该干金融,而且也能干得不错呢?所以,高考选择志愿时,作为文科生的杨菁,特意避开了经济学和金融专业。

 

刘寅斌:第二,跟对老板。

 

在职场生涯刚起步时,跟对老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杜晶的伯乐是澳大利亚人Clive。Clive在天津天诚丽笙世嘉酒店任总经理的时候,杜晶是天津天诚丽笙世嘉酒店的微博专员;当Clive调任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总经理时,杜晶是上海新世界丽笙大酒店的电子商务经理。之后,杜晶去马来西亚工作,也和Clive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赏识你的老板,会不断地给你各种各样的机会。”杜晶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接住每一个机会,并超越老板的预期。”

 

杨菁初入职场,遇到的最重要的老板是波士顿咨询的前任合伙人。“他离开波士顿咨询,自己成立了一家小型咨询公司。”杨菁说,“这家公司虽然是新成立的小公司,但是,老板是非常厉害的人。在这样的小公司,我有机会和顶级咨询公司合伙人级别的人一起工作,而在大公司,带我的人可能只是一些比较低阶的项目经理。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感恩这个老板,跟他在一起工作的两年时间,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思考体系,乃至大局观,都令我受益终生。”

 

 

 

第三,尊重强者,和强者为伍。

 

我认识杜晶的时候,她还是天津天诚丽笙世嘉酒店的微博专员。2014年,新浪微博和新浪天津一起,在天津举办了一场微博营销推广大会。杜晶主动找到新浪天津,提供酒店房间赞助。新浪微博的朋友们入住酒店后,杜晶带着老板Clive,宴请我们。之后,她一直和新浪天津、新浪微博总部的朋友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一家酒店的微博做到天津企业微博排行榜前十名,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吗?

 

 

 

 

第四,自律+勤奋+努力。

 

这两个女孩都是自律而且勤奋的人。“我一直像管理公司一样管理自己,大学阶段以及刚工作那几年,我会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分解成每个季度的指标,每个季度指标又会分解到每个月,每个月进而分解到每周和每天。我每天都会详细记录自己的日程和安排。”杨菁说,“在应聘摩根大通的前两周,压力非常大。那时候,我已经一个人住在外面。我爸爸妈妈担心我压力太大,吃不消,专门买好菜,上门来给我做饭。在我的日历记录中,我也把这条记录了进去,因为要陪爸爸妈妈吃饭,时间就少了1个半小时,我必须另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把这1个半小时给补回来。”

 

 

第五,尊重权威,并且总能在权威的阴影中找到自由伸展的空间。

 

这里的“阴影”,不是贬义词,只是描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权威看不见或顾及不到的那些区域。

 

杨菁在上高三那年,有位非常权威的老师,曾经给她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和负担。

 

每次面对老师的批评,杨菁总是点头,表示接受,但是,课下,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保持着复习的节奏。那年高考,杨菁的单科成绩考出全市第一名,老师舒了一口气,杨菁也舒了一口气。“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老师再也不提我不认真背答案的事情了。”杨菁说话的时候,有点骄傲,“我已经从那个只能进宗教系的学生,变成他的得意弟子。考试嘛,只以输赢论成败。”

 

第六,她们都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让身边所有的人很愉快,而且能让大家都喜欢她们。

 

杜晶说,她一直有个习惯,不管见到什么人,跟谁开过会,聊过天,事后,她都会发一封邮件,或者一条微信、一个短信,谢谢对方花时间和她见面。“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让别人记住你的方式。”杜晶说。

 

邹睿:寅斌,你看,杜晶和杨菁,都是国内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她们在国际舞台上竞争,不会输给任何人。未来的中国,像她们一样的年轻人,只会越来越多,而不会越来越会少。所以,对中国孩子,我们要有信心。

 

刘寅斌:没错,毕竟我们人口基数大,我们最拔尖的一群孩子和美国孩子拼,不敢说完胜,但肯定不会差,这难道还不够吗?这样看来,人口多,还是优势呀。

 

邹睿:当然啦,人多力量大。再说,我们中国人天生勤奋,这一点全世界哪个国家都比不过。美国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懒人实在太多。美国每年有近20%左右的人靠从政府领取各种补贴生活,政府的补贴有现金、食品、房屋、保险等各种形式。这5000多万靠政府福利生活的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孩和老人,他们当然不工作,但是,其中也有相当多可以工作而不工作的适龄青壮年。

 

刘寅斌:政府的福利好,所以大家不愿意工作,对吗?

 

邹睿:没错。美国有一些人,靠生娃拿福利。他们十五六岁就生孩子,下一代也十五六岁生孩子,三十出头就当上爷爷奶奶。这群人只管生,不管养,这样搞下去,人口素质可想而知。吃福利不用纳税,我们上班的人,还得正常交税。你想,这怎么弄。

 

刘寅斌:最后做个总结,和美国教育相比,中国教育明显的优点和显著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众多的挑战。今天,我们既没有蒙面而行,也没有两耳塞木,虽然我们不清楚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但在中国,无论是每一个家庭,还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甚至更高层面的中央政府,都意识到,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拼的还是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所有的个体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努力向前,虽然前进的脚步可能不那么整齐划一,虽然前进的节律未必那么合拍,但是只要我们都在努力,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差。